(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朱超
将对华经贸活动贴上“风险”标签、拉拢盟友构建反华阵线、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
美国一贯用来遏制中国发展的“老把戏”,最近穿上了“新马甲”——在美方一些政客推动、造势下,原本属于经济学概念的“去风险”,被赋予更多政治意图,取代破产的“脱钩论”,成为现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基调之一。
然而不管“去风险”“降依赖”等辞藻听着多么被动、无害,背后的逻辑仍是对华遏制打压和“脱钩断链”,是美方试图通过自定义的“风险”,实现有选择的对华“脱钩”——在新能源技术、重要矿物供应等方面享受中国红利,另一方面,却在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领域以“去风险”为由进行技术封锁,意图将中国锁定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维护自身的霸权垄断优势。
对于“去风险”和“脱钩”之间的微妙关系,各界其实都看得清清楚楚。近期,法国企业家阿诺·贝特朗一针见血地说,“去风险”就是“欧洲口音的脱钩”,换汤不换药。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被问及“去风险”和“脱钩”有何区别时,只能尴尬地表示“得回去想想,之后再回答”。
美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胁迫诱拉他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组建“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方联盟”“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机制”等排挤中国的小圈子,严重干扰全球市场正常运行,让世界面临巨大的分裂风险。
正如新加坡《海峡时报》评论指出,“去风险”的负面影响将远远超出美国、欧盟和中国,也影响到其他贸易伙伴。“去风险”正将所有相关方置于危险之中。
在变乱交织的世界,各国的确需要防范风险。但我们应当共同应对的,是政治上搞阵营对抗、策动“新冷战”的风险;经济上搞“脱钩断链”、筑“小院高墙”的风险;军事上四处干涉侵略、扩大武装同盟的风险;外交上搞内病外治、对外转嫁危机的风险;舆论上煽动分裂、鼓吹对抗的风险。
中国从来不是这些风险的来源,恰恰是防范化解上述风险的坚定力量。美方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实际上是去机遇、去稳定、去发展,本身是在制造风险、扩散风险,没有人能从中受益。(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