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基金 > 详情
海底种草记 | 穿行10公里泥沼,黄河口种下15万海草!青岛5支团队成国内第一

来源腾讯网   2023-08-04 21:24:25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相关资料图)

一脚下去一个深坑,每天穿行10公里泥沼;潮落而出,争分夺秒,一天种下15万株蔓草……每年的六七月份,是种植海草秧苗的最佳季节,八月初则是尾声。作为全国最早研究海草种植的科研团队之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周毅团队累计修复了600多公顷海草床。今年年初,他们在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又承担了25公顷的海草修复项目。随着海草陆续进入开花结种的季节,周毅团队来到东营进行最后一批秧苗的种植,同时检查前期海草的生长状况。从8月3日起,记者跟随团队的科研人员,一起来到这片海滩上,探访海底种草步步艰辛的过程。

指导工人种草

泥中拔脚前行  跨过五公里沼泽地

周毅说,大家常见的海草主要有大叶藻和日本蔓草。它们都生活在潮间带,日本蔓草生活在靠近岸边的区域,长的相对较矮。

在黄河口生态保护区,原本是中国最大的日本蔓草床之一,面积曾达到1038余公顷。前几年,由于互米花草的入侵,挤占了海草的生长空间。

“这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最致命的是2019年的台风利奇马”,周毅说,台风裹挟下的浪涌将海草连根拔起,大片的海草消失殆尽。不仅如此,8月份正是海草结种的季节。海草是一年生的植物,第二年主要靠种子来生长。经过这次台风之后,海草床几乎被连根拔起,第二年再次进行调查的时候,剩下几公顷。原本的海底森林,成片裸露出来。

从2022年开始,他们对这片海域进行生态修复。日本蔓草主要在浅滩,工人们需要趁着落潮的时候,争分夺秒抢种海草。

8月3日早晨5时许,工作人员就早早起床,从仓库里取出海草赶往海边。

早晨6时许,他们来到了黄河口生态公园的门口。车辆经过报备以后,终于进入保护区。

作为一处自然保护区,两岸长满了各类绿色植物。保护区的面积也比较大,行驶了10多公里以后,才终于到达岸边。

这时,种植的村民陆续抵达,有四五十人。因为时间紧张,不得不多找一些人。

泥沼里穿行

从岸边到种植的海滩,必须穿过一片沼泽地,大约5公里。

沼泽地里没有路,他们都是根据定位,一步一步往前挪。海草都存放在泡沫箱里,每个大约30斤,两个人用杆子扛在肩膀上。

“沼泽地里很滑,千万别摔倒,周边都是枯树枝,容易被刺伤。”周毅教授提醒说,在沼泽地里行走,每一步都需要小心。

越靠近海边,底下的淤泥越软。一脚踩下去,浅的地方没过脚踝,必须用力才能拔出脚来。而且,经过的地方,不时还会出现一条条大海沟,避开要绕很远。大一点的海沟,深度超过两米,而且里面的淤泥很深。一脚踩下去,直接到了大腿左右的位置。双手并用,才能从泥坑里出来。

从早晨7点左右出发,5公里的沼泽地走了一个多小时。抬海草的工人轮流休息,走到海边已经累的气喘吁吁。

落潮两个多小时 种下15万株海草

稍微休息以后,他们就开始分工干活。时间比较紧凑,整个落潮期间能干活的也就两三个小时。团队的工作人员,快速指挥工人到海里种植。

放眼望去,海滩基本上是裸露的。但是,有不少泥螺以及小螃蟹。海面上整整齐齐插满了好几排旗子。旗子的中间,就是团队研究人员前期调研时做的标记。两列旗帜的中间,就是种植海草的区域。

种草之前,地块的调研很重要。“地方选好了,基本上一种就能活”,周毅说,影响海草的环境有很多,必须互花米草的入侵就提高了海床,如果贸然种下蔓草,可能会被烈日晒干。所以,海草的种植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些区域,他们都是提前进行采样调查,确定好了才进行修复。

海草种植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原本有一些海草,可能是成斑点状分布。这类主要是保护性修复,在空白区域种植海草,难度相对较小。还有一类就是在裸露的泥滩里,重新种植海草。这个项目就是第二类。

正在休息

海草必须保持鲜活,成活率才高。工人师傅两人一组,一人负责分草,另外一人负责种植。记者看到,他们的种法并不像种地一样,连在一起。每间隔10米,他们种下一个小方块。

周毅说,海底修复并不是一蹴而就,他们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这一小方块面积是1平方米,等到七八月份成熟以后就会有种子散落到周围。如果条件好的话,这片海草的面积就会扩大。不仅如此,海草还会自己往外生长,根茎也可以长出新苗。等到第二年的时候,再根据生长的情况进行补种。第三年,整片海草床就会重新恢复。

海草种植是个体力活。虽然是在海滩上,想在里边站着也不容易,只要一停下,两只脚就陷入泥滩里。有些师傅为了方便,不得不跪在水里,一点一点栽种。烈日的炙烤下,感觉整个身体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为了节省体力,不少工人只携带了一瓶水用绳子系在身上。只有休息的时候,才赶紧喝几口。

不仅如此,种草还是一个技术活。周毅说,在这片海域他们种植的是日本蔓草,这也是原生的物种。他们生活在浅滩,种的深度大概两三公分。如果埋的过深,根系会因为缺氧而死,如果埋得过浅,会被风浪冲走。

由于是人工种植,差异化也比较大。有些工人种植经验比较丰富,干活又快又好,成活率就比较高。有些人工人经验不足,成活率就相对低一些。为了提高成活率,他们不得不在海里来回指导。

“海草种植机械化,标准化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大家也都在做,”周毅说,但是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主要还是依赖人工种植。

到了上午11时许,潮水开始上涨,工人们开始加快速度。当天他们一共携带了15箱,也就是15万株海草。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忙碌,终于全部栽到海里。

春种夏栽 前期海草已经开花结种

海草种的效果怎样,如何来测量?周毅说,最重要的是让海草床恢复自我更新的能力。海草是一年生的植物,每年的七八月份就开花结种子。到了冬天以后,大部分的海草就会死亡,等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随着温度的回升,海草种子开始发芽生长。

因此,海草的种植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就是每年春天的三四月份,将种子撒到海里,让它们自然生长。第二种就是夏天的六七月份,在进入结种之前种下培育的海草。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能够长出大量的种子,第二年就能长出很多的新苗。

周毅说,他们今年的这个项目总面积是25公顷,三四月份已经种了一大半。预五六月份的时候,他们也种了一批。在海里查看的时候,前一个月种下的海草有不少已经结出了种子。“海草上面发亮的就是种子,一株能结几十粒”,周毅说,有了种子就成功了一大半。明年三四月份,他们再进行调查,如果能成功的话,海草床的面积就会逐渐扩大。

五大院所领衔 青岛成海草种植第一城

海底种草技术哪家强?青岛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城。

据介绍,目前青岛研究海底修复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除了传统的海洋类名校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也开始异军突起,加入到海底种草的队伍中来。

专注海草研究近20年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教授周毅坦言,此前的海草研究属于相对“冷门”的学科。但是作为一个海洋城市,青岛的科研院所对海草的研究起步较早,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在国内都处于领先的位置。

正在种植日本蔓草

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周毅团队为例,关于海草的种子采集,苗种的培育以及保存,海底的种植技术等等,他们都有专门的早就,申请的专利也领先国内其他院校。其中,他们发明的根状茎绑石法和泥丸播种法,已经在申请专利。不仅如此,针对海草碳汇、海草得抗逆性状等等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的突破进展。

不仅如此,以周毅牵头制定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

在这个标准里,对于海草床的修复流程以及技术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既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海草种植的详细说明书。

海草已经开花结种

周毅说,目前海草修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这也是海草传统的生长区。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是由青岛的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从海草的培育、海草的种植等,都是由青岛的科研机构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凭借雄厚的科研底蕴以及充足的科研人才,青岛成为主要的技术输出城市。同时,关于海草修复还有很多待解的科研难题,他们也正在加快脚步,争取早日让更多的海底森林重现。

记者手记:

日行10公里步步艰辛 海底种草株株皆珍贵

去海里种草,听起来有点美好。记者全程跟访体验下来,感觉是步步艰辛。

日本蔓草生活在潮间带的浅水区,落潮以后全是淤泥。过沼泽地,劳保鞋是标配。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深坑,费很大劲才能拔出来。在泥滩上行走,最怕停下来。如果站在原地不动,双脚会慢慢陷进去,再想拔出来就需要用上双手。

从岸边到海滩,往返10公里。记者全程走下来,劳保鞋里全是泥沙,双脚也磨出水泡,小腿甚至发生了抽筋。

让记者最为敬佩的是,作为海底种草人,周毅团队里有两名博士后,两名在读博士,还有四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人们种完草陆续返回岸边后,他们还在里面不停地调查海草的生长情况。等回到岸边,已经接近下午1点。

为了得到更真实的情况,他们把无人机,遥感设备获得的数据作为辅助,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的形式,最大程度减少误差。

种草的阿姨甚至感叹,这些搞科研的出来干活,没想到比他们还拼。

每隔一两个月,他们都会有几天泡在海里,直到海草床开花结种,第二年新苗萌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松一口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他们眼里,每一株海草都是一个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会让越来越多的海草床重现生机,给更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的家园。